close

從小學到高中,從彰化到員林,陪伴我成長的記憶中,總是有著鍋燒意麵的存在,而且很妙,這鍋燒意麵全都是在「白鳥」吃的。印象中的鍋燒「意麵」,就是那種捲捲的像泡麵的油炸麵條,裡頭加了雞蛋、青菜、蝦子和蛤蠣,味道雖然簡單平凡,卻是一種成長的滋味。長大後來到台北,卻很少吃到那樣的意麵,尤其是毎次在麵店看到「意麵」兩個字,就以為是那種意麵,沒想到每次都失望了,原來台北人的此意麵非彼意麵啊。
不過或許是因為小時候根深蒂固的印象,我不喜歡吃鍋燒烏龍麵,也不喜歡在鍋燒麵中看到其他種麵條,總覺得不對味。而我也很神經地在台北只要一看到「鍋燒意麵」四個字,就會不由自主的走過去瞧瞧,到底是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碗麵。

十年前,在上班時,環亞後面的巷子中有一家鍋燒意麵,賣得正是記憶中的味道,所以即使離職後,偶爾我還是會去吃,但後來它就不見了。

幾年前,每次進出新店與台北的辛亥路上,也開了一家創意鍋燒意麵,即使連機車都很難停,我還是會在回家的時候刻意停車、再走天橋過去吃麵。
說實在話,味道好不好都已是其次,真的就是一種對成長滋味的渴望,而我印象中這家鍋燒意麵是有加沙茶的,偏重口味。

這家店現在還在,不過很妙地是大約兩年前,店面變成了古早味現烤蛋糕,但是創意鍋燒意麵的招牌也沒撤掉,所以我真的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在賣麵,只是騎過去時,都覺得好像沒座位坐了的感覺。

後來,阿成家附近也有一家小吃店,就有賣鍋燒意麵,雖說滋味一樣平凡,不過他們家的魚板和魚丸,口感及品質都還不錯,每次懷念起意麵的味道時,我一樣會跑去買來吃。
或者是,偶爾去買丐幫滷味時,也會拿一包意麵一起滷,真的是好喜歡那種軟軟又QQ的獨特口感。

前幾天,石頭約我吃午飯,本來想去七張站附近新開的小麵工坊吃義大利麵,沒想到小麵工坊中午12點才開,於是我提議去吃對面巷內甜蜜屋的烏龍麵,走到那邊竟然剛好休息,哇哩咧~兩人只好在烈日下又走回七張站。

此時,眼尖的石頭看到了「角屋鍋燒料理」的招牌,從捷運站後面超狹小的巷子走進去,就看到了一家專賣鍋燒意麵、烏龍麵的小吃店。
煮麵車上的一整排意麵麵條超級吸引我的,沒想到我在台北市追尋已久的滋味,這裡就有。

進去點了一碗什錦意麵,一碗豬肝意麵,還點了小菜豆乾和炸排骨酥,吃起來真是開心,店家還有供應免費的冬瓜茶可以喝,如果喜歡沙茶的話,可以自己去拿來加。
不過我覺得湯頭已經很有味道了,就只加了辣椒粉。

後來上網爬文,知道這家店曾經上過新聞介紹哩。
很多網友說後來新推出的泡菜口味很好吃,不過上次石頭說豬肝也好吃,還滿多塊的,所以第二次我就自己去吃了豬肝意麵,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歡什錦的,因為比較貼近我記憶中的配料啦,哈。

寫到這,突然熊熊想念起台南的鍋燒意麵了,裡面有炸魚、炸蝦等,好古樸的古早味。
吼~人家想吃台南的啦。


楊小禎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小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